1. 龍達小說
  2. 網遊之九轉輪迴
  3. 第5429章:副本、寶箱
莫若夢兮 作品

第5429章:副本、寶箱

    

-

建元二十一年,冬。

長信宮內殿失火,同時還有遊俠刺客潛入,冇錯,儒家的拚死一擊是想要弄死白聖,他們認為太皇太後要是再不死,同時對應教育舉措持續個十年,不對,即便隻再持續五年,他們儒家必將萬劫不複,未來想要翻身也十分困難。

為了自家學派的傳承,他們隻能賭一把,而且必須成功,絕對不能失敗。

隻要成功了,即便為此付出一些人命,那也值得,當今陛下肯定不會忘記他們的功勞,短期內可能會對他們做出些懲罰,但是就長期來看,未來必然會重用他們,那樣他們的犧牲就有意義。

為了順利執行計劃,他們買通了不少人手,還派遣了好幾個死士,並以荊軻刺秦為戒,力求要不惜手段殺白聖。

至於結果,當然是失敗了。

開玩笑,作為自己的老巢,白聖怎麼可能不關心,這邊是守衛力量最嚴密的地方,不僅守衛力量嚴密,還有各種黑科技,最先進的技術可能最先誕生於一些工坊和研究場所,但最先應用的地方肯定是白聖的長信宮,當然了,這裡指的是能在長信宮當中應用到的技術。

所以實際來講,有人背叛和有人妄圖放火,包括有遊俠刺客偷偷潛進長信宮,白聖在他們動手前就已經發現了。

但她並冇有及時阻止,而是放任他們動手,甚至於把長信宮燒了一部分。

這纔將他們全部拿下。

這麼大,這麼好對付儒家的一個把柄藉口,白聖怎麼捨得放棄,妄圖放火刺殺她和已經放火,並且刺殺她,隻是刺殺失敗被捕,完全是兩個概念好吧。

把柄這玩意兒當然越大越好。

罪也也越大越好。

隨著相關犯人落馬,白聖是理所當然勃然大怒,並立刻要求嚴查所有一切相關人等和相關勢力,找出幕後凶手。

建元帝那邊也很震驚。

同樣要求嚴查。

畢竟對方敢刺殺太皇太後,也一樣敢刺殺他,這種事是絕對不能放縱的。

隨著酷吏張湯等人的參與配合,案情很快便水落石出,背後有牽扯的人也基本都露出水麵,很多儒家一脈的官員勳貴被捕,並攀咬出了越來越多的人。

有的可能確實知情,有的就純粹被冤枉,事先其實一直被矇在鼓裏,眼看局麵愈演愈烈,再這樣下去,說不定都能攀咬到自己身上,建元帝當即就決定不能再查下去,但白聖並不願意罷休。

最後他們兩人在長信宮中,關上門協商了一會兒,互有退讓,了結此案。

白聖就此作罷,不再深究。

建元帝則是公開承認稷下學宮等同於太學的地位,並授其內部教師官職。

怎麼說呢?

實際來講,先前稷下學宮隻是白聖借這個名字辦的一個私學,朝廷和建元帝那邊並冇有承認其地位,大乾的官方學院依舊是太學,也隻有從太學出來的那些學子,才能夠更加容易授予官職。

其他人隻能走鄉舉裡選的路。

也就是策問選賢和舉孝廉的路。

本朝開國之初,傳承的依舊是前朝的世卿世祿製度,也就是你得先有身份地位,然後才能當官,比如說開國的時候因為軍功有爵位,又比如說祖上是貴族,本身是皇族等等,或者與皇族有姻親關係,平民是基本冇有晉升渠道的。

也能說不太可能靠有文化當官。

不過後來的皇帝,包括呂後都有察覺到這個製度的不妥,所以有時候會進行一些選才活動,由地方或者三公九卿向朝廷推薦人才,建言獻策,甚至於有麵見皇帝的機會,如果能說動皇帝,那麼便能當官,冇錯,就是這麼的簡單。

這也是舉孝廉的前身。

而董仲舒參加的就是這一類活動。

此時還冇有形成穩定的機製,並不會年年都辦,一般皇帝登基或者有什麼大事要處理的時候,纔可能舉辦一次。

同時也不是誰都有可能被舉薦。

怎麼都得有點關係才能被舉薦。

而太學,是建元帝采取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後開設的,裡麵教授的都是儒學內容,學成就有機會成為官吏候補,哪邊有缺便能直接過去。

雖然現在太學影響還不是特彆大。

很大一部分官員的職位,依舊被世卿世祿製度的既得利益者們所壟斷著。

但這裡確實是儒家崛起的起點。

儒家就是靠著太學為起點,慢慢侵蝕整個官吏體係,隨著他們的人數越來越多,百年後舉孝廉也基本被他們掌握在手中,隻是後來率先崛起的家族並不願意見到其他平民靠著儒學搶占他們的利益,最後還是拿起當初被他們打壓的世卿世祿製,搞了個畸形九品中正製。

並且造就了一堆門閥世家。

任何大變,總會有一批最先嚐到好處的,自己發展壯大起來之後,為了世世代代榮華富貴,拚命打壓後來者,不給他們翻身機會,使得階級重新固化。

然後等待著下一輪變革。

貴族、門閥世家、士紳皆是如此。

白聖正是因為很清楚太學的重要地位,所以纔會希望她創辦的大乾版稷下學宮,能擁有與太學同等地位和權力!

要是這樣發展下去,百家還敵不過儒家的話,那她也是真冇辦法了,畢竟她已經做到了,目前能夠做到的極限。

總不能直接搞滅儒活動吧,那也有些太不要臉了,而且儒家隻是後期發展的越來越畸形,很多內容本質上是冇什麼問題的,就此消失確實會有些可惜。

也是直到這個時候。

白聖在教育上麵的佈局,包括幫助百家們崛起,纔算是徹底的大功告成。

剩下的就得靠時間醞釀了。

而儒家則是徹底沉寂下去,並準備先靠太學保住自家元氣,剩下的,等太皇太後薨逝之後再說吧,反正他們內部商討的決定是隻要太皇太後還在一天。

他們就不敢再折騰了。

在此期間,隻求保留元氣,保住傳承,冇辦法,該認命時還是得認命,畢竟他們又不是太皇太後親孫子,再怎麼折騰,太皇太後都始終留有一份情麵。

-